FindLawyer

Overview
找律師,媒合一般民眾與律師的平台,目的是為解決民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時,無從判斷應該要如何找尋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律師,同時間,亦解決律師希望可以被動被民眾接觸的需求。
My role
- User research & Journey mapping
- User flows & Wireframing
- Prototyping
- UI/UX design
- Cross-screen design (web/ mobile/ tablet)
- Usability test
Year
2018 – present
User research
設計找律師的媒合平台時,在調研階段,跟隨律師與當事人面談,從中歸納民眾是以何種方式搜尋律師,以及在選擇律師時所在意的資訊有哪些,例如:於 Google 搜尋「離婚 台北 律師 推薦」,搜尋到可能適合的律師後,會非常想知道該律師是否有承辦過類似的案件,故在設計頁面時,於登陸頁放置案件的類型以及民眾的所在地區,並於搜尋結果頁直接呈現每個律師近期承辦過類似案件的案件數。

經調查,民眾判斷要選擇哪一個律師時,最在意律師「擅長案件」、「學經歷」以及「計費方式」的資訊,故一進入律師資訊頁,即放置上述三個資訊,並於下方提供律師的聯繫方式。

Admin
律師編輯、管理網頁資料的後台介面。
為了提高律師填寫資料的意願度,第二版設計增加「總覽」的項目,讓律師在填寫時,更清楚地掌握目前資料的被完成度,以及資料完整度會影響到的層面。增加總覽項目後,填寫率較未增加時上升 29%。

Achievement & Reflection
不同於過去兩個產品,找律師的媒合平台是面對一般大眾的產品,而非再是法律人,過程中,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市場調研,以及觀察更多民眾諮詢律師時的狀況,才能了解民眾遇到法律問題時,當下最需要的協助與事情發生時的心理狀態。
平台初期設定的目標,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訊,讓找律師的民眾可以到平台上瀏覽資料,日前階段性目標已達成,平台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量,惟現階段面臨到的困境是,雖有流量,但民眾聯絡律師的比例卻不到 1%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把現階段的目標設定為:提高民眾在平台上聯絡律師的轉換率。
因此,再進一步地對蒐集的數據進行分析,觀察民眾在找尋律師時的行為,例如:多數的流量都是在 Google 搜尋律師姓名後,再進入找律師平台瀏覽律師資料,探究背後的原因,發現民眾都會先於免費諮詢後,再上網查詢該律師的資料,決定該律師是否適合處理自己的案件,進而委任。
故基於上述的觀察,設定了幾個優化的方向,目前執行並驗證假設中。
Website